你是誰?你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嗎?
你不是你的名字,因為換一個名字你還是同一個人;
你不是你的職業,因為換一個職業你還是同一個人;
你不是你的財產,因為無論物質窮富你仍是同一個人;
你不是你的身材或體重,因為長什麼樣子你還是同一個人;
你不是你的情緒、不是你的思想、不是你的成功、也不是你的失敗⋯⋯。
那麼,你到底是誰?
《#遇見未知的自己》一書中提到:許多的古老智慧的經典都告訴我們, #人的本質 就是 #愛 #和平 #喜悅 ❤️我們人追求許多事物的背後,渴望的本質也是愛、和平與喜悅。
只是這樣的本質,被我們的身體、情緒、思想和身份認同給一層一層地掩蓋住了,讓我們看不清真實的自己,不斷渴望向外追求外在的物質事物,來獲得滿足和認同。
#如何找到真我
在這整本書中,拆解了如何層層破解障礙的方法:
破解身體障礙 ➡️ 與身體連結 (健康飲食、移動冥想)
破解情緒障礙 ➡️ 臣服、接納當下(接受既定事實,不壓抑抗拒情緒)
破解思想障礙 ➡️ 定靜、自我觀照(建立覺知)
破解身份認同障礙 ➡️ 覺察(看見你認同的那些事物其實不是你,也不屬於你,並放下)
#每個負面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支持它的思想
情緒是身體被我們的思想刺激之後,所產生的反應。痛苦都是被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,是我們對事情的解釋才會造成痛苦。
套句公式來說:
A(事件)➡️ B(信念、想法)➡️ C(結果)
A永遠是中立的事實,但是同樣的A發生在不同人身上,就會出現不同的C。
比方說,我今天晚餐後吃了三顆蛋塔(A),如果我認為自己不應該吃這麼多點心會變胖(B),那我就會很有罪惡感很羞愧(C);假如我覺得蛋塔只是食物的一種(A),那我就會很中性的看待所有食物(C1);假如我認為難得可以吃到蛋塔(B2),那我就會很感恩開心滿足(C2)。 所以,不同的B會造就不同的C,也會影響你和食物的關係。
這本《#遇見未知的自己》真的是本我很喜歡的寶藏書❤️ 也在我發起的讀書分享會 #女子健心療書會 中,作為和大家分享的第一本書籍!
✨只要投資 #三本書的價格,就能獲得 #一百本書的內容!
🌱加入讀書會之後,你將得到以下豐富資源❤️
👇🏻👇🏻👇🏻👇🏻👇🏻
📖 每週2本/一年100本經典好書
🎧 15-20分鐘精華說書音頻
🗒 乾貨總結思維導圖
👯♀️ 專屬私密Telegram社群,每月線上Live交流讀書
#期間限定活動 ‼️ 7/6(二)前加入還能 #免費獲贈一副無線藍牙耳機(黑白兩色可選)❤️
⬇️ #馬上加入 ⚡️用行動支持我們,一起充實自我,共同成長吧!️💪🏻
🔗 點擊 @girl_power_room 的bio自介連結加入
🔗 https://reurl.cc/4adveL
#讀書 #閱讀 #靈性 #認識自己 #心靈 #智慧 #成長 #自我成長 #真我 #語錄 #心靈語錄 #正能量 #勵志語錄 #身心靈 #身心健康